小暑入伏天,养生首先防个“暑”字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节气饮食是民俗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将它与养生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它是中医养生值得去继承和发展的东西,《中国临床营养网》特邀陕西中医药大学慢病食疗养生团队辛宝教授将在今后每个节气推出一篇节气养生的理论和应用文章,希望与大家共同学研交流。今天是小暑节气,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俗话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到了小暑节气,连风中都弥漫着热气,扑面而来的热浪,让人无处藏身。暑气蒸腾,万物浮躁,盛夏自此而始。那么小暑节气后的这15天应该如何养生呢。



01 先说小暑物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小暑,从字义上来讲,“暑”即“热”,说明小暑时气候炎热。历书中曰:“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也就是说,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降雨增多。

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谚语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就是指的这个时候自然界的天气是暑热和湿气的交集。夏天多暑多湿,人往往感到头重脑疼,则容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而言,夏季要多注意保养,以防咳嗽、气管疾病的反复发作。而对于体质湿热者来说,手心脚心常有发热感,且在湿气和热气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显得黄而臭。

中医说“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说的是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邪为阳邪外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人体汗液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出汗过多,会导致体内水和盐大量排出,当得不到及时补充时同样可能中暑。而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持续的闷热使体内热量不能发散,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

民间有“小暑大暑,有米懒煮”的说法,是说到小暑,人们热的连饭都不愿意做了,出现这个问题,中医认为主要暑热伤津耗气相关,《素问 · 举痛论》说:“炅则气泄。”这个炅就是热的意思。毛孔开泄,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所以伤暑的人除了会出现口渴、爱喝水、小便黄、小便短这类津伤(就是水分不足)的症状之外,还可以见到气短、乏力,整个人懒洋洋没力气等气虚的症状,这就是因为出汗耗气导致的。


孩子从差生到考高分的秘诀,只做这件事!逆袭成学霸广告 · 6C8Mjx
02 小暑节气对于养生有什么意义

中医认为,暑是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一旦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就称为暑邪,也就是病因。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所以《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意思是夏至之前得的叫温,夏至之后得的才叫暑。暑邪致病,一般起病缓、病情轻者的叫“伤暑”,《素问·刺志论》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发病急、病情重者,叫“中暑”。

暑多挟湿。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所以暑邪致病大多夹杂湿邪。表现为汗出不畅、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津耗气扰乱人的精神,且暑多夹湿。人们出汗多,消耗大,中医认为小暑后入伏到立秋应该注意养生。要注意一点,暑邪,只有外邪,没有内暑之说。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气温过高、闷热引起的热病,暑月受热,属阳暑;过食生冷、贪凉露宿、冷浴过久引起的热病,暑月受寒,属阴暑,这些都是小暑后应该注意的养生问题。 

发布时间:2021-07-08 15:08